详情
近年来,笔者先后参与数起农作物种子质量纠纷案件调查鉴定工作。从调查情况看,引发纠纷的种子并非都属“假冒伪劣”,有的恰恰是通过审定、质量合格、可以合法推广的“好品种”。
一般认为,只有“坏种子”才会引起质量纠纷;近年来,为何好品种也频繁地惹出大麻烦呢?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农作物品种繁多,农民盲目购种导致新品种在不适宜区域或地块种植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国育种单位明显增多,品种从育成到推广步伐加快,新品种层出不穷。同时,种子市场放开后,经营门槛低,经营门店与从业人数急剧增多,经营者整体素质下降。少数经营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利用农民购种追“新”求“异”、过度相信新品种心理,盲目调入、销售新品种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一些虽经国家、省种子管理部门审定,但未经过本地严格试验、示范的新品种直接流入市场,导致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品种明显增多。而许多农民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质限制,在购种时面对繁多的品种时常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盲目相信新种子、贵种子、经销商推荐种子,致使一些新品种被种植在不适宜区域或地块(如将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种植在年积温不足的高海拔地区或阴坡冷浸田块,将易感病的优质水稻种植在常年易发病的山区沟槽田),这是导致农作物出现减产、进而成为引发种子质量纠纷的主要原因。
优质品种推广面积扩大,但部分抗性较弱,在特殊灾害年份问题集中暴露 近年来,农作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与普通品种相比,优质品种品质好、销路畅、价格高,但综合抗性(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倒伏能力,抗恶劣环境与气候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在正常年份、在栽培管理得当情况下,种植优质品种不会出现明显减产,收入相对较高,但若遇到气候异常、病虫害暴发等特殊灾害年份,农户如果应对措施不当,很可能出现明显减产,进而造成严重减收。特别是在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病虫害种类复杂的山区,同一农作物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海拔、不同地块种植,产量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农户去年种植的优质品种表现很好,但在今年却严重减产甚至基本绝收,有的品种在低山平坝种植灾年只是略有减产,但在高山沟槽田种植却出现大幅度减产。在特殊灾害年份,农作物优质品种抗性较弱问题常常集中暴露,致使种子质量纠纷在这些年时常出现。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良种良法未能配套 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后,农民科技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山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绝大部分是农村家庭妇女与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科技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有的根本不懂种地,更谈不上科学种田。众所周知,农作物“良种”必须与“良法”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增产潜力,进而获得优质高效。但由于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很多农民在购种时舍得花钱买优质、高产的“好种子”,却没有能力落实配套的栽培技术,很多仍然按照常规方法栽培,结果“好品种”有时并没有带来“好收成”。特别是很多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对栽培管理有特殊要求,例如优质油菜对缺硼比较敏感,需要增施硼肥;春性强的早熟油菜年前容易抽薹,需要适当推迟播种;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大穗型水稻对年积温要求较高,需要在温光水肥条件好的低山平坝地区种植;大部分优质水稻抗性较弱,需要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病虫害防治……,但不少农民由于缺乏有关知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栽培管理失当,却常常误认为是种子有问题。另外在病虫害发生时,有的农民虽然采取了防治措施,打了很多遍农药,但因药剂选择失误、防治时间过晚、施药方法不当,或者农药质量存在问题,农业措施没有跟上等原因,导致防而无效、劳而无功,也会误认为是种子存在问题。
农业部门加强宣传,农民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农业部门加强了对《种子法》的宣传,每年在春、秋季农民购种高峰时期,告诫农民购种时必须索要购种凭据并注意保存,发现种子质量存在问题及时向种子管理部门投诉,农民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作物“好品种”之所以也会惹出大麻烦,客观原因是气候与自然灾害,主观原因则是部分种子经销商与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好品种”没有种植到合适的地方,或者没有管理到“点子”上。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必须从加强经销商培训与管理,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提高经销商与农民科技素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好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尽量减少纠纷,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一般认为,只有“坏种子”才会引起质量纠纷;近年来,为何好品种也频繁地惹出大麻烦呢?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农作物品种繁多,农民盲目购种导致新品种在不适宜区域或地块种植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国育种单位明显增多,品种从育成到推广步伐加快,新品种层出不穷。同时,种子市场放开后,经营门槛低,经营门店与从业人数急剧增多,经营者整体素质下降。少数经营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利用农民购种追“新”求“异”、过度相信新品种心理,盲目调入、销售新品种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一些虽经国家、省种子管理部门审定,但未经过本地严格试验、示范的新品种直接流入市场,导致市场销售的农作物品种明显增多。而许多农民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质限制,在购种时面对繁多的品种时常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盲目相信新种子、贵种子、经销商推荐种子,致使一些新品种被种植在不适宜区域或地块(如将生育期较长的中晚熟水稻品种种植在年积温不足的高海拔地区或阴坡冷浸田块,将易感病的优质水稻种植在常年易发病的山区沟槽田),这是导致农作物出现减产、进而成为引发种子质量纠纷的主要原因。
优质品种推广面积扩大,但部分抗性较弱,在特殊灾害年份问题集中暴露 近年来,农作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与普通品种相比,优质品种品质好、销路畅、价格高,但综合抗性(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倒伏能力,抗恶劣环境与气候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在正常年份、在栽培管理得当情况下,种植优质品种不会出现明显减产,收入相对较高,但若遇到气候异常、病虫害暴发等特殊灾害年份,农户如果应对措施不当,很可能出现明显减产,进而造成严重减收。特别是在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病虫害种类复杂的山区,同一农作物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海拔、不同地块种植,产量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农户去年种植的优质品种表现很好,但在今年却严重减产甚至基本绝收,有的品种在低山平坝种植灾年只是略有减产,但在高山沟槽田种植却出现大幅度减产。在特殊灾害年份,农作物优质品种抗性较弱问题常常集中暴露,致使种子质量纠纷在这些年时常出现。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良种良法未能配套 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后,农民科技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山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绝大部分是农村家庭妇女与五十岁以上的老人,科技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有的根本不懂种地,更谈不上科学种田。众所周知,农作物“良种”必须与“良法”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增产潜力,进而获得优质高效。但由于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很多农民在购种时舍得花钱买优质、高产的“好种子”,却没有能力落实配套的栽培技术,很多仍然按照常规方法栽培,结果“好品种”有时并没有带来“好收成”。特别是很多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对栽培管理有特殊要求,例如优质油菜对缺硼比较敏感,需要增施硼肥;春性强的早熟油菜年前容易抽薹,需要适当推迟播种;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大穗型水稻对年积温要求较高,需要在温光水肥条件好的低山平坝地区种植;大部分优质水稻抗性较弱,需要控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病虫害防治……,但不少农民由于缺乏有关知识,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栽培管理失当,却常常误认为是种子有问题。另外在病虫害发生时,有的农民虽然采取了防治措施,打了很多遍农药,但因药剂选择失误、防治时间过晚、施药方法不当,或者农药质量存在问题,农业措施没有跟上等原因,导致防而无效、劳而无功,也会误认为是种子存在问题。
农业部门加强宣传,农民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近年来,农业部门加强了对《种子法》的宣传,每年在春、秋季农民购种高峰时期,告诫农民购种时必须索要购种凭据并注意保存,发现种子质量存在问题及时向种子管理部门投诉,农民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作物“好品种”之所以也会惹出大麻烦,客观原因是气候与自然灾害,主观原因则是部分种子经销商与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好品种”没有种植到合适的地方,或者没有管理到“点子”上。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必须从加强经销商培训与管理,加强农业科技知识宣传,提高经销商与农民科技素质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好品种”在推广过程中尽量减少纠纷,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湘东区:打造水稻种业大区
下一个:
新疆察布查尔成全国绿色水稻生产基地
上一个:
湘东区:打造水稻种业大区
下一个:
新疆察布查尔成全国绿色水稻生产基地
Copyright © 2021 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蜀ICP备2002478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