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从2008年开始,一种以前我省农户闻所未闻的超高产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下简称精确水稻)“登陆”四川,在示范地取得了平均单产近700公斤的高产,比常规栽培水稻亩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增纯收益一两百元。这让参与试验、示范的农户欢呼雀跃,纷纷表示来年还要扩大精确水稻的面积。但是,精确水稻毕竟科技含量较高,对水稻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精确”的要求,这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讲很麻烦,因此,他们虽然羡慕精确水稻的高产,但积习难改,对它的操作环节望而生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确水稻的发展进程。精确水稻在我省何去何从?记者希望能通过一系列走访调查找到答案。
试验种地出亩亩高产,甜!
“我去年栽了2.4亩精确水稻,谷子相当好,颗粒饱满,打了3000多斤,装了34口袋,比往年起码多了10袋。机收队的人都说我的谷子多,口袋装得多,每亩收割费收了110元,而其他田每亩只要五六十元就收下来了。”1月20日,彭山县观音镇文昌村二组精确水稻试验示范户唐桂芳指着家里的粮仓高兴地说,“看到这么高的产量,周围的邻居羡慕得不得了!”
彭山县农林局验收的数据表明,唐桂芳的精确水稻单产达到了731.5公斤。
回想当初,县农林局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动员唐桂芳当示范户,她还很不情愿呢。她说:“毕竟从没栽过,心头没底。我还听他们宣传精确水稻结的穗子比较沉,我想秆子细穗子沉,很容易被风吹倒啊!所以很迟疑。后来,老公要我好好配合他们(农技站)的工作。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路走对了。”
在彭山县,近两年已有几十家农户进行了精确水稻的试验示范。凤鸣镇菱角村二组农户谢学文,长期以来就“喜欢接受新东西”,她听说精确水稻能增产,就连续试验示范了两年,每年都种1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她说:“1亩多产两三百斤谷子!多卖200来块钱!今年,我准备整5亩精确水稻。”
彭山县农林局农技站站长陈洪伦告诉记者:“有专家说,精确水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秀、最完善、最先进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之一。彭山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同时结合免耕定抛栽培,单产突破了700公斤,而之前彭山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545公斤,精确水稻比彭山大面积水稻单产增产150公斤以上。”
据了解,位处川西平原的郫县也是与彭山县一道开始精确水稻试验、示范的,面积由2008年的2亩扩大到2009年的10亩,2008年由于天气较好,单产高到816.6公斤,2009年单产为770公斤,在省内依然拔尖。
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十二组农户朱光辉,是郫县应用精确水稻的第一批农户。1月21日,正在麦田打药的朱光辉谈起了近两年的种植心得:“从2008年开始,我搞了2亩精确定量栽培,连续两年单产700公斤左右,产量很可靠,比常规水稻增产100公斤左右。而且,它茎秆要粗一些,穗子要沉一些,千粒重为30克,比常规的重1克左右。今年,我打算扩大到六七亩,还准备包一些农民的田来种精确水稻。”
精确水稻不仅给彭山、郫县的农户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喜悦,全省参与精确水稻试验示范地区的农户都尝到了甜头。记者从省农技推广总站了解到,2008年,我省在郫县、彭山开展了精确水稻的试验示范,2009年,又增加了新都、广汉、旺苍、隆昌,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2009年,这6个县(市、区)共完成核心试验示范区面积299.6亩,平均实收亩产达695公斤,比对亩增169公斤、亩增纯效益240元。示范区共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4830亩,平均亩产达633.9公斤,比对照亩增纯效益188.5元。
经验种稻到精确种稻,难!
参与过精确水稻试验示范的大多农户,都喜欢上了这门技术。
“和传统的栽培技术相比,施肥更科学一些,窝距尺寸上有变化,窝距较稀,1亩只有7500窝左右,比传统的少了2500窝。而且,它的成本也和传统的差不多。”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十二组朱光辉深有感触地说。他是一个观念很新的农户,特别喜欢农业科技。
唐桂芳说:“往年我是打起光脚育秧子,弯腰驼背栽秧子;2009年我是穿起鞋袜就能育秧子,直起身子一路走一路定抛秧子。我和老公定抛2.4亩只用了1天半,传统栽秧,两个人至少要两三天。而且,今年还是免耕。这样,既省了工又节约了成本。”在彭山县,精确水稻集成了旱育秧、优化定抛、免耕等技术,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不过,要真正让广大农户接受精确水稻,却并非易事。
“它的穗粒比较重,好多老百姓担心后期会‘头重脚轻’,被风吹倒,而且还担心技术不成熟。他们从来就没听说过精确水稻定量栽培技术,他们怀疑产量是否有宣传的高产,整不到那么高的产量怎么办?”陈洪伦回忆起当初推广的艰难。
他说:“为了让老百姓放心,我们就在种子、农药、肥料上进行补贴,这样,即使减产了,都不会让他们减收。而且,我们向他们宣传,通过这个技术,目的是让他们增产增收,但必须按照我们的技术要求来做。”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是一点一滴地指导老百姓,从未放松。”陈洪伦说,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从播种到收获,对农户实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5~7天就要进行一次追踪,调查苗情长势、动态长势和苗子发生状况,平时指导田间长势,效果不好的,就要抓平衡生产。“比如,我们发现在一个田间,有些水源、长势不平衡,在技术上就要求老百姓补施肥料。”
据陈洪伦介绍,当时,观音镇文昌村二组农妇袁学珍就遇到一个“不平衡”的问题。她在灌溉的时候,流水把一块稻田前面一部分的肥料冲到后面一部分去了,结果造成前面的肥料少,秧苗长势弱,而后面的秧苗长势壮。农技人员在追踪调查中发现这一问题,就要求袁学珍在前面的田块增施了一次尿素、底肥,并追肥一次,后期再施穗肥一次,使前后田块的秧苗平衡生长。
袁学珍按照农技人员的要求操作以后,在去年打谷子的时候,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她高兴地说:“他们教我如何撒肥料,如何打农药。我2.2亩今年收了1500公斤左右,每亩有700公斤,比原来多收了100公斤。”
“但是,大多农户仍然是应付式生产,他们期盼高产,在实际栽培管理中却未按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去做,他们嫌麻烦、嫌增加成本。”陈洪伦说,“精确水稻要求每亩窝数、肥料、灌溉精确定量。基本苗要栽足,1亩要达到10万苗以上,但农户一般只栽7~8万苗。精确水稻要求一窝栽两株秧苗,这样,1亩需1.5公斤种子,要比传统栽培多用0.5公斤种子,农户害怕增加种子成本,一般都是一窝栽一株。精确水稻还要求‘前肥后移’,施肥前前后后要施3次,农户觉得麻烦,仍然是‘一次清’。”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任万军告诉记者,“精确水稻技术含量较高。它根据叶龄来计算有效分蘖临界期,以确定何时施肥、何时晒田。这就需要10来天观察一次叶龄,每片叶子还要做记号。农民嫌麻烦、花人工,不愿花精力去掌握。而且,精确水稻在施肥方面也比较麻烦,传统的方式底肥占70%、追肥占30%,精确水稻打了个颠倒,底肥只占40%、追肥占到了60%,农户就担心后期追肥追得猛造成倒伏,而不愿‘精确’施肥。”
“毕竟才两年,即便是我都还没有完全掌握精确水稻的技术,更不要说农民了。”郫县农发局粮油土肥站站长黄光忠说,“完全按照技术操作的农民很少。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以文化程度低的四五龄人员居多,在培训上有一定难度,我们搞过多次培训,连基层技术人员都只是表皮了解一点,很多农民就更不清楚了。”
从全省近两年的试验示范来看,各地的农户均反映精确水稻中的叶龄标记及鉴定不太容易掌握,也不太习惯三次追肥等技术,因而,除了核心区,示范区农户操作得并不“精确”。
改掉积习走精确之路,学!
“农民一般是凭经验和习惯种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任何一项新技术,要让农民接受都有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省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刘基敏认为,“精确水稻定量栽培技术是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农民和农技人员均需一个学习的过程,关键要敢于正视这项新技术,转变传统的观念,习惯一种新的栽培管理方式。哪怕它的技术繁杂一点儿,要多施一两次肥,增加两三个人工,但是每亩能增产一两百公斤,增收一两百元,新增投入产出比是很明显的。”
据刘基敏介绍,目前农业部高度重视精确水稻的示范推广工作,力争今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突破3000万亩,比去年扩大1000万亩。根据农业部的要求,我省也将进一步扩大精确水稻试验示范推广的范围和规模。全省今年计划选择12个县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研究,并选择30个水稻主产县结合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和实施水稻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大力示范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每个县建立核心示范展示区200亩、辐射带动5000亩,力争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比对照增产20%以上,辐射区增产10%以上。
那么,在目前绝大多数农户都还未接受、掌握精确水稻操作要领的情况下,如何推进这项工作呢?
黄光忠认为:“采取逐年推进的办法,逐年扩大面积。基层技术人员首先要把技术吃透,精确基本苗、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灌溉、配套技术,都要一一搞清楚,否则,指导农民就会很恼火。”
任万军指出:“多布置示范点、做出一些样板,让农民眼见为实。同时,加大研究力度,提出适合四川不同生态区的基层农技术人员和农民容易懂的本土化技术模式,强化各个示范点和基层农民的培训。”
“推广的前期必须由基层农技人员确定叶龄期或由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确定哪一天该采取哪些管理措施,时间、方法、用量等处理应提前一两天通过广播、黑板报等形式通知农民。”刘基敏提倡,精确水稻可以搞适度规模种植,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促进业主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入户到田率,毕竟“农民人均两三分地、户均一两亩地,即使亩产再高,也产生不了多少效益。”他还提出,可以提高水稻生产环节性流转,比如把育秧、栽秧、收割等环节流转出去,交给其他人去做,从而使农民减少投工投劳,有更多的精力搞好田间管理。
“对新技术的推广,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省上拨给我们20万元,2009年拨了30万元,县上配套了适当经费,但还不够,这仅能满足小面积试验示范的种子、农药、化肥补贴,大面积推广就不够了。”陈洪伦呼吁。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开展精确水稻试验示范,主要是依托现有水稻科技示范推广方面的项目资金在做,还未有专门的示范推广经费,这制约了精确水稻的推广进程。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加大资金倾斜”成为业界共同的心声。
相关链接
精确水稻种植技术
记者了解到,除了试验区外,现今我省广大农民对精确水稻种植技术还是陌生的,但在业界已广为人知。精确水稻是由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定义是什么?专家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在探明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精确计算,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的用量都要计算精确,从而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来管理水稻,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
2000年以来,精确水稻的试验示范在江苏、安徽、贵州、广西、江西、云南等水稻产区次第展开,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的一块精确水稻攻关田,2006年甚至创造了1287公斤/亩的世界纪录。
2009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全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专家组,农业部还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作为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之一在全国各省示范推广。
试验种地出亩亩高产,甜!
“我去年栽了2.4亩精确水稻,谷子相当好,颗粒饱满,打了3000多斤,装了34口袋,比往年起码多了10袋。机收队的人都说我的谷子多,口袋装得多,每亩收割费收了110元,而其他田每亩只要五六十元就收下来了。”1月20日,彭山县观音镇文昌村二组精确水稻试验示范户唐桂芳指着家里的粮仓高兴地说,“看到这么高的产量,周围的邻居羡慕得不得了!”
彭山县农林局验收的数据表明,唐桂芳的精确水稻单产达到了731.5公斤。
回想当初,县农林局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动员唐桂芳当示范户,她还很不情愿呢。她说:“毕竟从没栽过,心头没底。我还听他们宣传精确水稻结的穗子比较沉,我想秆子细穗子沉,很容易被风吹倒啊!所以很迟疑。后来,老公要我好好配合他们(农技站)的工作。现在看来,我们当初的路走对了。”
在彭山县,近两年已有几十家农户进行了精确水稻的试验示范。凤鸣镇菱角村二组农户谢学文,长期以来就“喜欢接受新东西”,她听说精确水稻能增产,就连续试验示范了两年,每年都种1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她说:“1亩多产两三百斤谷子!多卖200来块钱!今年,我准备整5亩精确水稻。”
彭山县农林局农技站站长陈洪伦告诉记者:“有专家说,精确水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秀、最完善、最先进的水稻栽培新技术之一。彭山通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同时结合免耕定抛栽培,单产突破了700公斤,而之前彭山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545公斤,精确水稻比彭山大面积水稻单产增产150公斤以上。”
据了解,位处川西平原的郫县也是与彭山县一道开始精确水稻试验、示范的,面积由2008年的2亩扩大到2009年的10亩,2008年由于天气较好,单产高到816.6公斤,2009年单产为770公斤,在省内依然拔尖。
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十二组农户朱光辉,是郫县应用精确水稻的第一批农户。1月21日,正在麦田打药的朱光辉谈起了近两年的种植心得:“从2008年开始,我搞了2亩精确定量栽培,连续两年单产700公斤左右,产量很可靠,比常规水稻增产100公斤左右。而且,它茎秆要粗一些,穗子要沉一些,千粒重为30克,比常规的重1克左右。今年,我打算扩大到六七亩,还准备包一些农民的田来种精确水稻。”
精确水稻不仅给彭山、郫县的农户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喜悦,全省参与精确水稻试验示范地区的农户都尝到了甜头。记者从省农技推广总站了解到,2008年,我省在郫县、彭山开展了精确水稻的试验示范,2009年,又增加了新都、广汉、旺苍、隆昌,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2009年,这6个县(市、区)共完成核心试验示范区面积299.6亩,平均实收亩产达695公斤,比对亩增169公斤、亩增纯效益240元。示范区共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4830亩,平均亩产达633.9公斤,比对照亩增纯效益188.5元。
经验种稻到精确种稻,难!
参与过精确水稻试验示范的大多农户,都喜欢上了这门技术。
“和传统的栽培技术相比,施肥更科学一些,窝距尺寸上有变化,窝距较稀,1亩只有7500窝左右,比传统的少了2500窝。而且,它的成本也和传统的差不多。”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十二组朱光辉深有感触地说。他是一个观念很新的农户,特别喜欢农业科技。
唐桂芳说:“往年我是打起光脚育秧子,弯腰驼背栽秧子;2009年我是穿起鞋袜就能育秧子,直起身子一路走一路定抛秧子。我和老公定抛2.4亩只用了1天半,传统栽秧,两个人至少要两三天。而且,今年还是免耕。这样,既省了工又节约了成本。”在彭山县,精确水稻集成了旱育秧、优化定抛、免耕等技术,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不过,要真正让广大农户接受精确水稻,却并非易事。
“它的穗粒比较重,好多老百姓担心后期会‘头重脚轻’,被风吹倒,而且还担心技术不成熟。他们从来就没听说过精确水稻定量栽培技术,他们怀疑产量是否有宣传的高产,整不到那么高的产量怎么办?”陈洪伦回忆起当初推广的艰难。
他说:“为了让老百姓放心,我们就在种子、农药、肥料上进行补贴,这样,即使减产了,都不会让他们减收。而且,我们向他们宣传,通过这个技术,目的是让他们增产增收,但必须按照我们的技术要求来做。”
“在生产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是一点一滴地指导老百姓,从未放松。”陈洪伦说,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从播种到收获,对农户实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5~7天就要进行一次追踪,调查苗情长势、动态长势和苗子发生状况,平时指导田间长势,效果不好的,就要抓平衡生产。“比如,我们发现在一个田间,有些水源、长势不平衡,在技术上就要求老百姓补施肥料。”
据陈洪伦介绍,当时,观音镇文昌村二组农妇袁学珍就遇到一个“不平衡”的问题。她在灌溉的时候,流水把一块稻田前面一部分的肥料冲到后面一部分去了,结果造成前面的肥料少,秧苗长势弱,而后面的秧苗长势壮。农技人员在追踪调查中发现这一问题,就要求袁学珍在前面的田块增施了一次尿素、底肥,并追肥一次,后期再施穗肥一次,使前后田块的秧苗平衡生长。
袁学珍按照农技人员的要求操作以后,在去年打谷子的时候,尝到了丰收的喜悦。她高兴地说:“他们教我如何撒肥料,如何打农药。我2.2亩今年收了1500公斤左右,每亩有700公斤,比原来多收了100公斤。”
“但是,大多农户仍然是应付式生产,他们期盼高产,在实际栽培管理中却未按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去做,他们嫌麻烦、嫌增加成本。”陈洪伦说,“精确水稻要求每亩窝数、肥料、灌溉精确定量。基本苗要栽足,1亩要达到10万苗以上,但农户一般只栽7~8万苗。精确水稻要求一窝栽两株秧苗,这样,1亩需1.5公斤种子,要比传统栽培多用0.5公斤种子,农户害怕增加种子成本,一般都是一窝栽一株。精确水稻还要求‘前肥后移’,施肥前前后后要施3次,农户觉得麻烦,仍然是‘一次清’。”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任万军告诉记者,“精确水稻技术含量较高。它根据叶龄来计算有效分蘖临界期,以确定何时施肥、何时晒田。这就需要10来天观察一次叶龄,每片叶子还要做记号。农民嫌麻烦、花人工,不愿花精力去掌握。而且,精确水稻在施肥方面也比较麻烦,传统的方式底肥占70%、追肥占30%,精确水稻打了个颠倒,底肥只占40%、追肥占到了60%,农户就担心后期追肥追得猛造成倒伏,而不愿‘精确’施肥。”
“毕竟才两年,即便是我都还没有完全掌握精确水稻的技术,更不要说农民了。”郫县农发局粮油土肥站站长黄光忠说,“完全按照技术操作的农民很少。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都外出打工去了,在家的以文化程度低的四五龄人员居多,在培训上有一定难度,我们搞过多次培训,连基层技术人员都只是表皮了解一点,很多农民就更不清楚了。”
从全省近两年的试验示范来看,各地的农户均反映精确水稻中的叶龄标记及鉴定不太容易掌握,也不太习惯三次追肥等技术,因而,除了核心区,示范区农户操作得并不“精确”。
改掉积习走精确之路,学!
“农民一般是凭经验和习惯种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任何一项新技术,要让农民接受都有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省农技推广总站水稻科科长刘基敏认为,“精确水稻定量栽培技术是现代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农民和农技人员均需一个学习的过程,关键要敢于正视这项新技术,转变传统的观念,习惯一种新的栽培管理方式。哪怕它的技术繁杂一点儿,要多施一两次肥,增加两三个人工,但是每亩能增产一两百公斤,增收一两百元,新增投入产出比是很明显的。”
据刘基敏介绍,目前农业部高度重视精确水稻的示范推广工作,力争今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突破3000万亩,比去年扩大1000万亩。根据农业部的要求,我省也将进一步扩大精确水稻试验示范推广的范围和规模。全省今年计划选择12个县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研究,并选择30个水稻主产县结合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和实施水稻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大力示范推广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每个县建立核心示范展示区200亩、辐射带动5000亩,力争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比对照增产20%以上,辐射区增产10%以上。
那么,在目前绝大多数农户都还未接受、掌握精确水稻操作要领的情况下,如何推进这项工作呢?
黄光忠认为:“采取逐年推进的办法,逐年扩大面积。基层技术人员首先要把技术吃透,精确基本苗、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灌溉、配套技术,都要一一搞清楚,否则,指导农民就会很恼火。”
任万军指出:“多布置示范点、做出一些样板,让农民眼见为实。同时,加大研究力度,提出适合四川不同生态区的基层农技术人员和农民容易懂的本土化技术模式,强化各个示范点和基层农民的培训。”
“推广的前期必须由基层农技人员确定叶龄期或由县乡农技推广人员确定哪一天该采取哪些管理措施,时间、方法、用量等处理应提前一两天通过广播、黑板报等形式通知农民。”刘基敏提倡,精确水稻可以搞适度规模种植,提高农产品比较效益,促进业主参与的积极性,
扩大入户到田率,毕竟“农民人均两三分地、户均一两亩地,即使亩产再高,也产生不了多少效益。”他还提出,可以提高水稻生产环节性流转,比如把育秧、栽秧、收割等环节流转出去,交给其他人去做,从而使农民减少投工投劳,有更多的精力搞好田间管理。
“对新技术的推广,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2008年省上拨给我们20万元,2009年拨了30万元,县上配套了适当经费,但还不够,这仅能满足小面积试验示范的种子、农药、化肥补贴,大面积推广就不够了。”陈洪伦呼吁。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省开展精确水稻试验示范,主要是依托现有水稻科技示范推广方面的项目资金在做,还未有专门的示范推广经费,这制约了精确水稻的推广进程。因此,“加大政府投入,加大资金倾斜”成为业界共同的心声。
相关链接
精确水稻种植技术
记者了解到,除了试验区外,现今我省广大农民对精确水稻种植技术还是陌生的,但在业界已广为人知。精确水稻是由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水稻叶龄模式、水稻群体质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稻作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定义是什么?专家告诉记者,这是一项在探明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精确计算,包括种子、肥料、农药的用量都要计算精确,从而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来管理水稻,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的新型栽培技术体系。
2000年以来,精确水稻的试验示范在江苏、安徽、贵州、广西、江西、云南等水稻产区次第展开,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10%以上,高的可达20%~30%。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的一块精确水稻攻关田,2006年甚至创造了1287公斤/亩的世界纪录。
2009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门成立了全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专家组,农业部还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作为水稻高产创建主推技术之一在全国各省示范推广。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上一个:
农业部:评审产生12种“超级稻”
下一个:
河南:诞生首个超级稻---“新稻18号”
上一个:
农业部:评审产生12种“超级稻”
下一个:
河南:诞生首个超级稻---“新稻18号”
Copyright © 2021 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 蜀ICP备20024782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成都